那一天,黑壓壓的一片,整個沙灘跟海面都被佔滿了,而且還不停地湧來
淡蘭古道曾經是台北到宜蘭之間唯一的通道,位居天險旁的雙溪就擔負起重要的中繼地位,同時也造就當時的繁華,100多年來這個小鎮歷經的榮景與悲傷依稀還留著,儘管時空變遷也不能抹沒這裡的歷史價值
一大早,宜蘭的夥伴發出訊息,昨晚打氣完成的前輪早上消氣了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但是又捨不得放棄今天的行程,於是我就帶著一顆前輪放車上備用,夥伴也找到一條內胎順便帶著集合,一到集合點時同行的夥伴很熱心的幫忙檢查及更換內胎後終於可以順利進行今天的旅程
出發前另一位夥伴特別詢問”我們會不會去那間打鐵舖啊?”當然,百年歷史的何連慶打鐵舖是行程中重要的故事景點,一定要去的,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5月29日遜位天皇北白川宮 能久親王率隊由鹽寮登岸,6月2日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割讓給日本,6月1日北白川宮到達頂雙溪時就住在何連慶的家
打鐵舖現址已不在當年的位置,原址在雙溪橋的對側,已經改建為郵局
手工打造的刀已不多見,果然同行中就有伙伴迫不及待地買了幾把回家使用
日據時期日本為了強化台灣人對日本的信仰推行一鄉一神社的政策,不例外的雙溪自然也有一座神社,只不過在日本統治下的雙溪對人民並不友善,光復後雙溪神社就被拆除了,原址曾經改建為戲院又變成成衣加工廠,目前則是資源回收廠,能看得出當年神社的影子只有背面的山,其他的已經蕩然無存了
雙溪有座廟,供奉的神祇是全台獨一無二的,同時也是雙溪的信仰中心
三忠廟,南宋三忠臣文天祥、周世傑及陸秀夫,第一次到這裡時心中有個納悶,才華洋溢的文天祥明明是欽點狀元,一個文官怎會被派去帶兵打仗,後來查閱史籍才知道,原來文天祥與周世傑不合,當時周世傑陪侍在皇帝身邊,難怪會被派去帶兵
文天祥曾經有過兩次被捕,第一次是他用盡家產招募三萬名兵對抗,最後剩下6員,正當文天祥跟忽必烈手下談判時周世傑解散文天祥的部隊,文天祥就被抓了,這次文天祥被百姓救出
第二次是南宋皇帝退守涯山時聞天祥要求與皇帝會合,周世傑不准,隨後文天祥就被抓了,在被監禁時文天祥寫下兩首膾炙人心的詩詞-正氣歌及過零丁洋,過零丁洋是忽必烈要文天祥寫招降書給周世傑,難怪內容會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歎零丁”,如今將這三人放在一起祭祀是頗令人玩味
建廟開始算已有220年歷史,不過在1994年因為配合大同路拓寬工程,舊廟拆除重建,新廟已經失去古味
老街上總會有些耐人尋味的古味,林益和堂這間百年中藥舖就相當值得探訪
日據時期的老房子,看得出當年建造時的用心,連磁磚都是當時特別挑選的
這個柱子轉角是一整塊實體磁磚,別說當時罕見,就連現代也看不到這樣的建材
中藥鋪內有著老闆多年來的收藏,也很大方的開放讓大家參觀,老闆也很熱心的為大家解說
夥伴們不但聽得很仔細,連帶店內的是吃品也吃得津津有味
老房子的保存相當完好,也曾出借為電影的拍攝場地
看,這像不像女版的黎明
雙溪老街區就位在三忠廟旁,當年最繁華的時候這裡有著兩座戲院、神社、鴉片館與碼頭
走到街底時有座可以通往溪床的階梯,這也是渡船頭的一部分
跟主要的渡船頭中間隔著一棟豪華的古厝,繞過它就到往日雙溪最繁華的位置
雙溪的舊地名是頂雙溪,位於坪林溪跟牡丹溪交會,早期陸運不發達時這個地方因為平林溪跟牡丹溪交會成的雙溪是重要的船運道路加上位於淡蘭古道上進入三貂角這個天險旁,這條古道自萬華,經基隆、瑞芳、越過三貂嶺,經雙溪、草嶺而進入宜蘭,三貂嶺的地勢是所謂的天險,所以不論是翻過三貂嶺或準備翻越三貂嶺的旅客都會選擇在這裡住宿,也因而造就了雙溪的繁華,所以除了市集、客棧、飯館、碼頭以外連鴉片館都有
鴉片館就在馬頭旁,在這些遺址裡大家可是玩得不亦樂乎
剛剛提到碼頭兩側隔著一棟豪華的老厝
周家老厝原來的主人是周步蟾,原經營源泰茂商號.1895年乙未戰爭時,日軍自鹽寮入雙溪,佔據周家為指揮所,並倚重周步蟾為通譯,1896年任命首任頂雙溪街庄長,後又任區長、庄協議會員,並開採金礦、煤礦,所以被鄉民尊稱為「周總理」,二戰後周的晚輩已將這棟華屋出讓,這間古厝的屋頂相當講究,我們會特意繞到溪的對岸去看看那個官帽的造型
屋頂的造型就像古時的官帽,可見當時周總理在雙溪也是響叮噹的人物
走進不顯眼的小巷,這裡是當年的戲院
戲院已經殘破,但照著遺跡明顯可以分辨院裡的前後門、座位區及放映口的位置
這裡有個特別的展示-TR磚,據說在當時這可是磚頭界的LV
可見這地方過往是真的很繁榮,連戲院的建材都這麼講究
1873年,一位留著長長胳腮黑鬍子的外國人與一群羅漢腳,在烈日下揮汗翻越了三貂嶺到達這個地方,這個大鬍子外國人就是馬偕博士,他曾經從淡水前往宜蘭傳教數十次總是得經過這裡並且在這裡留宿同時義診,當時環境衛生不佳,投宿的旅社(當時稱為販子間)常常有跳蚤的問題,所以他就在雙溪買一塊地,蓋了間草房當作中途休息站,慢慢變成教堂及義診的地方,現在的雙溪教會就是這樣產生的
走在蜿蜒優美的魚行路上,沿途風景可真是美不勝收
路的下方有座特別的房子,這是座客家祠堂-孝思堂
古樸的建築方式透著思古的情懷,特別的是這兩扇圓窗,這事內方外圓的造型窗
這個地方也是火車族喜愛的地方,前庭離鐵路不遠,每當火車經過時跟自然景色的搭配相當優美
值得玩味的還有這塊牌匾,到底是華金衍派還是派衍金華?
眼尖的你有沒有發現這裡的老厝大抵是採用石頭建造,可是庭院的地板卻鋪上水泥呢?
中途經過貢寮車站時夥伴聽到這裡有家便當,美味的程度超越福隆
有這樣的消息當然不能放過,不管現在才上午10點,也不在乎等一下中午的套餐就是一定要嚐嚐傳說中的美味
只見店內人潮不少,店家忙進忙出的,想必是相當美味,尤其是現在才10點而已
菜色看起來跟福隆便當差不多,夥伴們為了嚐鮮就2個或3人合這吃一個,吃完後一致的感覺是名不虛傳,尤其是白飯特別好吃
順著雙溪接近台2縣的有個小地方叫頂店,據說當年能久親王占用這戶人家當住所
這座老房子原本應該也是石屋,只是外皮貼上磁磚後已經完全看不出原本的模樣,不過屋內的景象還是保留著當年的模樣,看到這樣的前庭廣場大夥也忍不住興奮集合拍照了
今天同行的伙伴中有個特別的交通工具,這台電動滑板車的續航力據說可以60公里以上,速度也相當可觀,不過得看操作者的體重,有機會上看時速70公里以上
記憶中,台2線上有座公園,甚少遊客到訪的公園
這裡是當年日軍登陸的地方,鹽寮海濱公園
那一天,黑壓壓的一片,整個沙灘跟海面都被佔滿了,而且還不停地湧來,5000名日軍就在這裡上岸
1895年5月29日那天的景象就出現在這裡,簽訂馬關條約前台灣就知道要被割讓給日本,當時以為日本會從基隆或淡水上岸,所以重兵全部在這兩地集結,但時任日軍將領的第一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果然是攻其不備,選擇鹽寮登陸,不只守軍少,還可利用三貂溪行駛船隻運送人員物資。當時的日本謀台已久,早已密遣大批人馬入台調查,把這地方的地形都了解透徹了
上岸當天樺山總督就指示要標記北白川宮露營之地,管理部長以木牌立碑標記,1896年,樺山命台北砲兵工廠改鑄清國砲身為砲彈型紀念碑,立於原處,二戰後改立鹽寮抗日紀念碑
紀念碑不是這個,鹽寮濱海公園已包給旁邊的遊樂區,要進入須經遊樂區門口購票才能進入
附記,當時北白川宮走到哪都要帶著他的沙發,單人座沙發,當年登陸時那張沙發就放在沙灘上,現時紀念碑的位置上
沿著美裡的鹽寮濱海自行車道感受深秋暖陽的舒適
忍不住在中途的涼亭中停留欣賞海景,此時最感遺憾的是沒帶上咖啡點心,浪費了這當前美景的愜意
穿過龍門吊橋時大家都驚嘆著這裡的美景
橋下就是龍門營地,同時也是個獨木舟基地
今天故事的主軸就是沿著底下這條雙溪前進,出海口的幽靜實在很難想像當年日軍就是從這裡進入對台灣實行50年的殖民統治
扛車上一段階梯後又接回台2線上
路過福隆車站時對便當已經提不起興趣
出發前夥伴要求中午要吃美食,可惜這地方實在找不到可以讓大家滿足的食物,後來選擇到田媽媽吃套餐,這確實是個看海景用餐的好地方
大家點好自己的餐點後坐在面海的窗戶前輕鬆享受中午的用餐時光
看著海面上洶湧的浪花打定主意,為了不與強勁的東北風衝突,等一下不走濱海回來了
日本治理台灣時深受傳染病所苦,當時國會決議要將台灣賣掉,但是兒玉源太郎極力反對,他認為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新國土不應該就這麼輕易放棄,所以派他來接手治理台灣任第四任台灣總督
兒玉源太郎在雙溪這地方為突破三貂嶺這個天險挖了個隧道讓火車能通行,就是目前的舊草嶺隧道
家戶喻曉的台語歌謠”丟丟銅”描述的就是這座隧道的景象
當時這是大事,克服了三貂角這個天險,讓往來台北跟宜蘭之間變得便利
於是在隧道這端提了”制天險”的匾額,另一端出口則是”國雲飛處”意圖彰顯當時日本的國力已經將領土擴張到這裡,後又有一說法為”白雲飛處”,目前將這兩種說法並存
新北市跟宜蘭的接界處就在隧道內
夏日騎在隧道裡涼風徐徐非常舒暢
可惜今天遊客太多,騎到另一端出口看見龜山島後實在無心停留就往回騎了
回程途中先經過田寮洋,這一大片的溼地在六月稻穀成熟時宛如台東池上的伯朗大道一般
生態豐富,是許多賞鳥族駐足的地方,沿著平坦空曠的濕地旁前進的是北迴鐵路,所以這地方也深受鐵道迷喜歡
穿過公墓區後來到有座金黃色的房子
凱達格蘭族的巴賽祖廟,外觀相當特殊,是座混搭多種元素的廟,不但中西合璧還加上教堂.道教廟宇跟原住民的元素都在這座建築中呈現
粗曠的風格也讓大家欣賞許久才願意離開
緊鄰黃金祖廟旁的慈仁宮也相當特別,這是原住民族的媽祖廟
外表乍看之下跟我們一般認知的廟沒有不同,但在近看後發現小細節竟別具一番風格,包含金亭跟石獅在內,外觀形狀均有別於傳統漢民族的廟宇
主祀媽祖是三貂角海邊撿到的神像,相傳這座廟宇是漢人與凱達格蘭族合建的
同樣也是石砌建築地面卻鋪設水泥,有猜到是什麼原因了嗎?
這裡的石材是台灣砂岩,質地容易風化,或許建造當時地面也是鋪設石板,但因太容易磨損所以改鋪上水泥地面,慈仁宮的牆上雕刻就為了防止風化而噴上一層白色類似灰漿之類的保護層,不過還是難敵歲月而留下痕跡
夥伴眼尖發現,廟壁雕刻上的完成年竟是鏡像字,這就不知道是何原因了
續行到貢寮老街時已經下午了,曾經繁榮的街區現在剩下的只有悠閒的光景
最後回到雙溪時恰巧上上海山餅店的出爐時間,只見排隊的人潮綿延,這家店的海綿蛋糕頗負盛名,有興趣的下回來到雙溪可別錯過了
附上這次故事路線的活動錄影